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董闯教授和张爽老师共同在材料类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s》(影响因子:21.086)上发表了题为“Review of structural models for the compos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metallic glasses”的综述类研究论文(董闯教授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该论文总结了金属玻璃具有代表性的原子和电子结构模型,同时给出了基于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的成分解析方法,为新合金研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工具。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80/09506608.2019.1638581。
董闯教授在2007年首次提出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经过十余年的研究积累,课题组储备了大量基于该模型进行成分解析与设计的研究实例,尤其对于金属玻璃,该模型已经体现出成分设计上的优势。本文中,董闯教授从Bernal硬球无规密堆模型开始,然后依次介绍Gaskell的立体化学模型、Miracle的有效团簇堆积模型、Nagel和Tauc的近自由电子模型、H?ussler的共振模型,最后总结了自行发展的团簇加连接原子模型和团簇共振模型。
除了在金属玻璃领域的成就,董闯教授还致力于准晶体相关基础科学问题的深入系统研究,师从我国准晶研究先驱郭可信先生。近日,我校董闯教授、张爽老师同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何战兵教授,以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Walter Steurer教授等合作完成的一项关于准晶的重要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子刊,影响因子:12.121)发表。在该工作中,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准晶准单胞,不仅可以大大简化人们对十次准晶结构的描述,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准晶体的长程准周期的生长过程。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20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