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赌场

图片
    江苏人大网 > 代表园地 > 代表风采 > 正文
朱赟德代表:一心留住江南味“稻”的新农人
2022-09-29 18:50  来源:苏州市人大

32岁的新农人朱赟德是苏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自从2013毕业于扬州大学资源环境与科学专业以后,他就回到家乡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一头扎根田间近十年。这十年,他从一名青涩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位精干的农民企业家,见证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巨大变化。

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农业公司总经理”

一路在农业领域里摸爬滚打勤奋耕耘了十年,朱赟德的梦想也在不断升级。他说:“我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农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现如今,朱赟德除了管理自家承包的3200亩稻田,还服务着周边农户的4000多亩地。从一颗种子到一粒米,提供水稻生产种、管、收、加工的全流程服务。眼下,到了水稻收获季,他正和周边农户挨个沟通,排出收割计划。他说“我们现在用北斗导航系统,对田块周围进行定位,规划好无人收割机的行走路径,这样一台机器一天就可以收割上百亩地,而且也很轻松,这个事情放到十年前,我们是想都不敢想。”

朱赟德1990年出生于苏州西北角的望亭镇,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加入父亲的农业公司,在这条路上,他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水稻种植实践知识的了解,在这个行当做久了以后才发现农业的涉及面真的是很广的,很多东西不是要求你精通,但是确实要去了解。”朱赟德的办公室里,桌上、书柜里摆满了农业书籍,从最基础的天时天气,到各地的土壤特性,以及最新的病虫植保、肥料和机械介绍书籍,每本书的书角都翻出了毛边。“多学习,才能多成长!”为了突破难关,朱赟德每天“泡”在农田里,向父亲和有经验的农民请教。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实践场”,密密麻麻的水稻种植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

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望亭镇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也持续增大。高质量的农业发展需要数字科技的加持。“传统的水稻栽培方式,无法保证农田产量高、品质好,用‘科学’种田是大势所趋。”朱赟德发现,新技术对传统农民来说是个“短板”,但却是新农人的优势。最开始,父亲这个习惯了凡事亲力亲为的农技老把式总是有点不放心,但随着无人机喷洒,电脑控制自动灌溉应用的投入,家里能管的土地面积,从原来的1000多亩,不断扩大到3200多亩,老人彻底被科技新生代征服了。

要让“金香溢”留住江南味“稻”

现在一提到自家农田出产的品牌大米“金香溢”,朱赟德就满脸自豪:“一收割烘干的时候,就已经闻到一种稻香的味道,加工好了以后,轻轻翻动一下,周边的(米香)味道就散出来了,给客户拿了米以后,他们一拿到手,就(说)隔着袋子都闻到你们的米香,你们的米真的好,我突然感觉自己种的东西蛮好的,有一种满满的收获感!”

2018年,朱赟德与苏州农机推广站合作,首次在田间进行无人驾驶插秧机插秧测试。2019年,朱赟德正式引入售价16万元的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机撒药、激光平田、智能灌溉、综合流水线育秧苗等都是他在农业圈搞出来的新鲜事。“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可以克服传统农业的弊端,打造一个更科学更智慧的农业发展模式。”智能化的农业设备不仅是解放农民双手、建设数字乡村的必要工具,也切实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更直观地来说,如果按照作业20天,一个人工每天300元来算,一台智能无人驾驶插秧机一个作业季就至少可以节省6000元。此外,无人驾驶插秧机还可以实现人工驾驶和无人驾驶自由切换,有人驾驶时,效率还可在原来基础上提高10%至20%,每天多插10余亩地左右。这些年,从育秧到成米,从经营到销售,朱赟德全程介入,他用更加先进的种植技术手段,研究开发新型肥料、开发水稻新品种、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和能力。

当好为“三农”代言的人大代表

朱赟德当选苏州市第十七届人大代表之后,在今年的4月份的人代会上先后提出了《关于望亭镇对外交通路网扩建的建议》和《关于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落户的建议》,他建议要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他的建议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及时办理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他身体力行受聘望亭小学校外辅导员,开展点对点式农艺指导,帮助学生了解、热爱农业,身体力行传承稻作文化。“我希望可以将水稻实践打造成‘自然认知课堂’,通过科普让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真正认识水稻、了解水稻,希望青少年能接续新时代的农业梦。”朱赟德说。

朱赟德还希望帮助家乡的农户解决更多问题。晒稻谷对于不少农户来说,都是一件烦心事。过去都是自然晾晒,大家要运到太湖边的大堤上,还要值班守夜,遇上天公不作美,此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朱赟德下决心建起烘干中心。2015年稻谷收割期,苏州遇到了罕见的长时间阴雨天气,而朱赟德和农户们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保住了丰收的成果。农户们说,只要能进烘干库房,好不容易长成的稻子就保住了,朱赟德建的烘干中心帮农户挽回了经济损失,保住了粮食安全,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朱赟德建起来的全套智能化设备和加工生产线,服务了周边330多户农户的4000多亩地。不仅亩产成本降低60元左右,还带动农户从传统卖稻,转为销售优质大米,每年为周边农户增收约300万元,带动地方品牌成为全省著名商标。

眼下,朱赟德正和技术人员一起改造设备,尝试建立水稻生产的全程无人化、数字化、信息化。因为,他未来的新目标是建成无人农场。他说:“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就应该勇挑大梁,以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