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赌场

图片
关于我省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情况的调研报告
2021-10-20 17:15  来源:江苏人大网

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为了配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情况的报告,省人大财经委结合重点处理代表建议常委会领导督办等工作,持续关注相关政策举措和工作动态,及时与省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对接,跟踪了解我省产业链现代化推进情况。9月上旬,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省有关部门情况介绍,与受邀参会的省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围绕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中旬,赴徐州、苏州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企业,广泛听取意见;

9月24日,召开财经委全体会议,对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和各方面意见建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基本情况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制造业“由大到强”加速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强筋壮骨”加速发展。

(一)方向明确,目标重点定位准。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着力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围绕提升关键技术控制力、产业集群带动力、产业链条整合力、信息化对制造业的引领力和国际行业标准制定主导力,集聚创新资源,布局创新力量。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精准定位,同时结合实际,突出把培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竞争力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政策引导,出台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制定实施《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强化战略布局,在《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列“聚力打造制造强省积极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一篇,近日又出台了《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培育。

(二)立足实际,补链强链见成效。省有关部门组建“产业强链”专班,构建由首席专家、支撑机构和智库单位共同参与的队伍,编制优势产业链图谱,摸排重点企业、项目、产品、品牌和重要产业基地、长短板技术等具体情况,为补链强链打下基础。在摸清家底的前提下,分类施策、精准发力,补短板、锻长板。一是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既有优势。过去江苏制造业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形势变化,传统制造业优势正在逐步消失。通过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破解传统制造业“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引导企业生产从低端走向中高端,提高产品竞争力。如徐州聚焦工程机械优势行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打造了一批杀手锏产品,提升优势领域核心竞争力,利用自身更好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竞争优势掌握话语权。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不断形成新的优势。近年来,我省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树立产业核心发展新优势,加速实现“弯道超车”。专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截至2020年底已经累计拨付86亿元,同时还围绕车联网、高端装备等领域,先后研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和行动计划,超前谋划和推动经济新动能增长。在新型电力装备、前沿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加快先进制造业培育发展,光伏产业等8个先进制造业行业规模居全国首位。苏州市生物药产业链产品种类完备,其中,在抗肿瘤药物和疫苗细分领域优势显著,拥有全国最完整的实验动物产业链。

(三)机制健全,工作推进力度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工作,积极谋划,高位推动,由四套班子省领导直接挂钩联系产业链,加强对重点产业链、新兴产业链和面临较大风险产业链的支持和协调。各设区市也相应建立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推动产业链培育上下协调、统筹推进。通过建立和完善“八个一”工作专班推进、“产业链+”协作、与国家相关部委的产业链对接、省市强链专班联动发展等机制,以及加强与长三角其他省市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相关合作,形成推进合力、提高工作质效。

二、推动产业链现代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省产业门类相对齐全,但是产业基础还有待强化,产业链现代化受到核心技术“卡脖子”、全球产业链重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等多重因素制约影响,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链发展质态有待提升。一是产业层次不够高。我省产业层次在国内是强的,但是从全球产业链情况来看,总体还处于中低端;从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看,在新产业培育发展、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滞后性。如数字经济规模较大,但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再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但总体布局较“散”、整体实力较“弱”、单个体量较“小”,核心技术不领先,产业规模国内市场占比萎缩,整体发展实力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拉大。二是企业生产中间配套产品多、终端产品少。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部分领域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缺失,高端产业中的不少企业处于劳动密集型组装加工的低端环节,而研发设计、终端产品和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较少,议价能力较弱,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不高。如我省集成电路产业,产业规模位列全国首位,但产业以封测企业为主体,而封测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末端环节,技术含量在产业链条上最低,企业获利能力相较设计、制造类企业明显偏弱。三是链主企业、头部企业的竞争力不够强。从我省各地特色产业集群的实际情况看,许多产业集群缺乏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影响力大的龙头型企业、地标型企业,尤其缺乏像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这样的具有行业带动性的领军企业。同时,本土企业相较外资企业在产业规模、盈利能力上都相对较弱。无锡的物联网产业、苏州的纳米材料产业、常州的石墨烯产业等新兴产业虽然在“十三五”期间规模持续壮大,但仍缺少具有显著竞争力的链主企业,缺乏全产业链整合能力,规模经济效应不够明显。

(二)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有待突破。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技术攻关,我省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产品)上实现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产业链“卡脖子”难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存在一定风险。一方面,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及材料受制于外。数控机床、手机、光通信和智能电视等行业使用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来自进口,特别是高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总体上,我省约80%的高端芯片、60%的集成电路、50%的高端数控机床、80%的高端检测仪器依赖进口。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汽车、手机等行业芯片短缺的影响不断扩大。而部分可替代的产品却因国产化替代供应商在产品性能、可靠性和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有较大差距,产品可替代性不高。另一方面,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相当一部分企业关键技术自给率较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企业研发多在试验发展和应用研究环节,较少涉及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存在较大短板。同时,占市场主体多数的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自身研发能力弱,而行业共性技术供给途径又比较缺乏,导致企业转型升级和自主研发的意愿不强、能力不足。

(三)产业链服务支撑体系有待健全。一是政策系统集成不够。产业强链工作专班分别由工信、发改、科技等不同部门牵头,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管理、政策执行标准等方面各成体系,工作合力需要进一步凝聚。二是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数量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等现实需要,国家重大技术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亟待布局建设。三是要素保障需要优化。调研中,有地方提出土地供给短缺直接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很多企业反映高级研发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比较缺乏,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金融资源瓶颈。

三、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几点建议

产业链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十四五”期间,我省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强链补链、自主创新、壮企强企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相互贯通,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进产业链高端化发展。作为经济大省、制造大省,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既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也是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实际发展需求,立足现有基础,充分研究论证,选择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大创新政策、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新兴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与科技创新势力。加强产学研结合,便利新兴产业可以取得更多更优质的科研创新成果。完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应的政策法规制度和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要重点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施好品牌振兴计划和质量建设工程,加大对本土企业和自主品牌的培育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在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中扶持发展本土龙头企业,持续增强本土链主企业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助推行业龙头企业向国际产业链中高端跃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协同发展。支持本土企业走特色化道路,给予专注细分领域的技术领军企业适当的政策倾斜和奖补措施。三是要加快推进产业链与数字化深度融合。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环节)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链,提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半导体、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创新发展;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链,加快培育虚拟现实、量子技术、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未来产业。

(二)增强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和产业突破,在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自主可控的生产供应体系,掌握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主动权。一是集中力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组织省内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协调开展前沿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重大产业技术等创新研究,提高产业技术基础能力。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通过关键技术、核心元器件和关键材料的自主化突破,如芯片制造、高端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研发等,打破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升级。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国产化替代。构建产学研联动创新平台,加快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和省级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以及公共服务平台的布局建设,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处理好自主可控和国际合作的关系,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梳理供应链,摸清产业链家底,力争对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建立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加大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创新材料、首版次国产软件推广应用等政策再落实,加大对本土企业和产品的支持,提升自主关键装备、高端软件和重要零部件的稳定性、适用性并逐步做到国产化替代。三是加快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要完善产业政策体系,集聚生产要素,进一步提高发展能力。切实做好“科技改革30条”“人才30条”等政策落实工作,确保配套资金投入到位。抓住我国疫情防控得力、经济率先恢复的有利条件和个别国家技术封锁的倒逼机遇,更大力度招引海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尽快改革完善地方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配套制定实施细则。全面推进产业链管理“链长制”,推广“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等先进经验,更好发挥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产业链建设中的服务功能和引领作用,推动我省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形成较强的根植性。

(三)优化产业链布局结构。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工作关系我省高质量发展大局,需要以高站位、宽视野、长眼光在产业链纵向融合、横向协同方面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精准发力,以巩固我省产业链领先优势,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相对规模,提高产业链完整度,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一是构建纵横交错的产业分工网络体系。根据地区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强化产业链分析和市场调研,明确产业链主攻方向,统筹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产业引进项目,突出企业主体招商、以商招商,吸引战略合作伙伴和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强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满足企业生产运营需求,提高产业集聚区承载力。二是提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鼓励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通过纵向合并等方式,提高产业垂直整合度,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和要素共享。更高质态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拓展企业资源和技术获取渠道。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细分领域,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进行协作配套,做精做专做优产业关键环节,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竞争力。三是加强区域内外的协同联动。推进产业链区域集群化发展,推动集群内部融合发展,维护本土产业链安全;更大力度融合苏南苏中苏北,利用梯度差异合理配置产业分布,并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引导产业差异化错位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协作。推进产业群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化与上海、浙江、安徽产业分工合作。在确保产业链安全的前提下,多渠道参与全球产业链集群建设,积极稳妥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