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赌场

图片
    江苏人大网 > 人大论坛 > 工作探讨 > 正文
灌云县人大:做好新时代专题询问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1-05-27 11:30  来源:灌云县人大  作者:张春兰

询问是人大监督的法定形式,专题询问是近年来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法探索形成的重要监督方式。开展专题询问不仅有助于强化人大监督职能,增强监督工作的实效性,树立人大的良好形象,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而且更加有利于促进“一府一委两院”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高效履职。

自2017年换届以来,新一届的灌云县人大常委会聚焦县委决策部署、人民群众重大关切和政府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先后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乡居民医保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社会养老工作、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等民生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陆续开展4次专题询问,问答互动、热评辣议,监督刚性不断增强。历经4年的探索与完善,专题询问在“行”民意、“问”大事、“询”难题、“解”民生、“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监督实效,已成为灌云人大监督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发挥专题询问的监督实效,笔者结合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的具体做法,谈几点思考。

议题选择要注重“准”,悉心设计“选什么”。议题是专题询问的灵魂和主线,为使专题询问达到“常委会委员踊跃参与、政府积极配合、社会反响强烈、工作成果显著”的效果,灌云县人大常委会在选题时注重解决“选什么”的问题,重点瞄准党委决策部署、政府着力推进、人民群众关切三大领域,注重把握“三性”:一是把握可行性。即结合年度监督计划,重点选择那些经过努力便可解决的问题,避免选题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二是把握敏感性。即选择带有倾向性、矛盾性、前瞻性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做到想民之所想,问民所欲问。三是把握实效性。即选择当前矛盾突出、亟需解决、时限性强的问题,以确保专题询问的社会效果。如:2017年,围绕民生关切,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城乡医保之问”;2019年,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情况,组织了“营商环境之问”;2021年,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组织了“物业管理之问”。总的来讲,选题做到了既立足实际,又适当超前,既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反映人民群众意愿。

问前准备要注重“细”,深入调研“问什么”。为解决“问什么”的问题,灌云县人大常委会把功夫下在询问前,深入实地调研,摸清情况、发现问题,力求询到关键处,并按照“提问有水平、答问有深度、组织要严密”的要求精心筹备:一是及时制定询问方案。专题询问议题一经确定,相关专门委员会立即制定实施方案,对指导思想、询问时间、询问内容、询问主体、询问对象、工作步骤、组织领导和职责分工等作出规定,明确时间表、任务图,力求做到科学、具体、可行,这是专题询问的总纲领。二是认真组织问前调研。由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相关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会前把脉问诊,采取会议座谈、个别走访、查阅资料、实地检查、问卷调查、明查暗访等调研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了解社情民意,找准问题“症结”,研究对策建议,形成调研报告提交常委会,为专题询问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充分做好问答准备。为保证专题询问有序进行,避免出现冷场或尴尬局面,提前对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企业群众代表等拟提问内容进行筛选,拟定询问提纲,并交相关应询单位做好临场作答准备。

问后督办要注重“实”,重点解决“如何为”。抓好会后督办,是灌云县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取得实效的保障。一是做好审议意见转交工作。专题询问结束后,有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对询问意见建议进行研究、归纳和整理,融入常委会审议意见,将询问问题纳入整改问题清单,及时交政府及相关部门研究落实。二是持续抓好跟踪监督办理。整改期间,县人大相关专门委员会加强跟踪督查,督促落实审议意见,使整改贯穿全过程。三是严格落实办结反馈制度。为杜绝问后“悄无声息”“不了了之”,对转交的审议意见,要求政府及应询单位认真研究、积极处理,在规定时限内,向人大常委会反馈并报告审议意见办理结果,确保专题询问“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