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赌场

图片
  江苏人大网 > 专题专栏 > 2019年度江苏人大新闻奖评选 > 获奖作品 > 一等奖 > 正文
县域治理的“邳州实践”
2020-12-22 16:38    来源:人民代表报    作者:于庆华 刘洁 孙景龙

  盛夏时节,行走在江苏邳州的街道和田野,看惯了千篇一律的水泥钢筋,乍见如此赏心悦目的风光,心中不觉荡漾:街衢巷陌笔直、整洁,户与户、村与村、甚至城市与乡村之间再无堆砌的垃圾、废弃的死角;家家户户门前硕果累累,风吹过,果香飘过;“楚韵汉风”的灰色建筑掩映在绿树之间,阳光落下,安详漾开;城市被碧水和绿树环抱,田野里银杏、水杉、榆树、桃树、红枫葱茏,稻田、鱼塘参差,花卉、苗圃错落……这片古老的土地曾历经楚汉之争、三国角逐、宋金交兵和震惊现代史的淮海战役,当历史的硝烟散去,当市场的喧嚣沉寂,这里已是一派诗意田园景象。干净、安静、恬静,这是邳州留给人的最初印象,也是邳州今后的城市性格。管子曰:“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邳州画卷便是这样绘就的。

  “郡县治,天下安。”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引用先贤的话如此强调。有文明以来,县域治理于国家安定昌盛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邳州实践”为这一意义作了新时代的诠释。

  邳州的县域治理是以城乡公共空间整治为切入点的。

  2017年 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作为全国百强县之一,邳州用现代理念和系统思维谋划今后发展,毅然担当起探路先行的重任。可如何探路?如何先行?邳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在解放思想中创新县域治理、壮大县域经济、推动绿色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历经三年实践,形成一条立足当地、覆盖城乡、面向全国的科学、绿色、健康的产业链条,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利用、高端产业布局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邳州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土地规模经营的做法引起轰动效应:《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聚焦报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前往考察;中办、国办把公共空间整治写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在公共空间治理大格局中,邳州市人大常委会主动融入,一线履职,为法治邳州立规矩,树样板。

  “邳州实践”为县域治理提供了可供复制的样本,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概因其尊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回归到“立党为公”的初心使命上来,兑现了“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解析邳州模式由破土而出、到逐渐成熟、再到辐射一方的发展历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从权益落笔,公归公,私归私

  “那天我在乡下调研,正好下大雨。路过一家被淹的民房时,看见一位老人在房后排水,我问他房子为什么淹了,他说当初盖房时把村里的排水沟堵了。我就让随行的电视台记者采访他堵住排水沟有什么好处,老人见状扔下排水工具就跑。我对记者说,一定要采访他,听听他有什么感受。侵占了农村公共空间还不是自己遭罪嘛!”这是记者在邳州采访市委书记陈静时,他讲述的一个邳州公共空间治理之初发生的故事。

  在农村,邻里纠纷多是这么引起的。你挡了我的路,我遮了你的光,你的猪圈盖到马路边了,我的鱼塘修到你家后墙根了。鸡毛蒜皮,没完没了,日久生隙,表面一团和气,背后怨气冲天,有时甚至大打出手。邻里不睦说到底都是公私不分、四至不清导致的,看似小事,实则事关权益。邳州从公共空间整治着手,从公私权力界限落笔,举重若轻,切中的恰是民生要害。

  “公共资源不能为少数人垄断享用”,陈静告诉记者,在邳州以往的基层治理中,公权力不彰、治理主体责任不明、社会公序良俗失衡、党群干群关系不密等乱象和薄弱环节,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矛头直指公共空间分配不公。“我们要守住共产党人的初心,找准党心民意共振的频点,做公共领域治理的管理者、公共收益的守护者、普通群众的主心骨。”陈静说。公共空间姓“公”,一分一厘也不能侵占,公共空间要为人民共享。2016年 7月,新一届邳州市委出台了《邳州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意见》,推动公权力全面介入公共领域,围绕“为什么治理”,算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笔账”,凝聚民意最大公约数;围绕“谁来治理”,强化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做到党员有形象、组织有威信、群众有感情、执政有根基;围绕“怎样治理”,推行95%民意社会治理新模式,赢得绝大多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共建共治;围绕“如何共享”,公开公平公正地建立公共空间有偿使用机制和公共收益公众共享机制,实现公共空间治理投入产出分配的良性循环。

  公共空间治理,厘清公私界限是首要环节。“在乡村,公共空间实际上就是农民的‘两块地’之外的空间,这‘两块地’指的就是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采访中,邳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对记者如是说。

  可如何解决承包地怎么种,宅基地怎么建,农户承包权怎么维护,让农民不失土而能离土、离土又不失业,放心出让土地经营权呢?如何盘活土地经营权,用更少的地、更少的农药化肥种出更好的农副产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呢?邳州针对农村环境“脏乱差”,农业经营规模小、项目杂、收益低、风险大的现状,在全面整治公共空间被侵占、被浪费等乱象的同时,借用现代企业运营模式和管理理念,盘活乡村公共资源,统筹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由村支“两委”对承包地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收益由集体和个人共享,不仅减少了农业用工、增加了产业工人,利用了空闲土地、增厚了土地收益,还降低了个体经营风险、壮大了集体经济。邳州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在保障农民个人收入的前提下,壮大集体经济,农民又从集体经济中获益,这一做法带来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农民很容易也很愿意接受。为了推动公共空间治理由环境整治向经济效益转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邳州市财政还设立了 1.3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基金,以此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助力乡村经济提级升档。邳州此举可谓一举五得:农民收益得到保障,集体经济得到壮大,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乡村生态得到全面优化,干群关系、邻里关系明显改善。邳州公共空间治理并非环保工程,而是民心工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笔账”算下来,可谓笔笔“盈利”,笔笔“丰收”,邳州乡村社会因此而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良性的,便是可持续的,运河街道红枫园无疑是这样的样板。

  红枫园地处薛口、徐口、庙山、红旗四个农业村,总占地面积 10078亩,目前共栽植各类苗木 40余万株,品种主要有美国红枫、北美枫香、椴树、美国蓝杉、红叶复叶槭、鹅耳枥等,总投资近 5亿元,市场估值已超 10亿元。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前,村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每亩地年收入不足千元,经济基础薄弱。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后,红枫园共清理出被侵占集体土地 355亩,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又溢出集体土地 768亩,仅此一项,至少增值 1.1亿元!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果说整治出来的土地是一次性的,那么农民的利益却是长期的。红枫园项目刚建成,还不到收获的时候,即便如此,目前效益也已十分可观:地租年增收 1253.7万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 157.2万元,3000多户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带动周边农户近 900人就业,年工资收入总额达 1000余万元。同时,他们还与精准扶贫户 105人签订长期用工合同,人均年增收 1.8万余元,做到了真扶贫、真脱贫。毫无疑问,红枫园是运河街道的财富园、风景园,是运河街道凝聚人心的民生园,有这样一座园子坐落在百姓心中,何愁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得不到加强?何愁村集体经济得不到壮大?何愁村民不能精准脱贫?何愁民风乡风和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毫不夸张地讲,红枫园就是一座政治效益园,就是一座经济效益园,就是一座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映成辉的和谐园!

  让公的归公,让私的归私,且公共资源必须公平共享,这是邳州公共空间治理的核心要义。

  在共同书写乡村公共空间治理这篇“大文章”过程中,邳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准站位,在“文章中属于自己的段落处主动落墨”。2016年 10月 20日,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邳州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决定》;2017年 1月 12日,在邳州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与会的 411名市人大代表通过电子表决的形式,对市政府《关于全市城乡公共空间治理工作报告》进行表决,该报告获全票通过。由此,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步入法治轨道。

  唤醒沉默的大多数

  “邳州公共空间治理会是一场行政权力主导推动的‘拆违拆建’吗?依靠行政权力,治理能走多远?”带着疑问走进邳州,发生在邳州滨湖景苑小区的一则小故事让记者“豁然开朗”。

  滨湖景苑属拆迁安置小区,小区车辆停放曾经一度处于无序状态,“乱如一锅粥”。在推进社区管理进小区过程中,社区党支部试图从停车位收费管理入手,然而,第一次业主开会讨论的结果却是:大家都不同意收费。

  陈静去小区调研,仔细询问了社区管理出现的问题,觉得他们这个业主会开得不对。小区管理权归全体业主所有,只把有私家车的业主叫过去开会,结果当然是“不同意收费”。陈静为社区“指点迷津”:按照有私家车和无私家车业主的比例推选代表,重新召集业主代表开会,让大家都表态。第二次业主会上不同利益的代表各抒己见,取得共识,停车收费管理果然得以顺利推进。此后,滨湖景苑在治理出的公共空间上新建停车位 466个,以每年 400元的标准向居民提供有偿使用服务,既解决了“停车难”问题,也化解了小区物业经费不足问题,实现了“双赢”。

  7月 14日,记者走进滨湖景苑小区,惊讶地发现小区整洁得让人“看不出来这里是个农民安置小区”:原来破旧的楼道变整洁了,墙上画上了色彩斑斓的文明画,小区内张挂了 200余盏中国梦宣传灯笼。车辆齐头停放,整齐规范,车位上清楚写着车主的车牌号,被个人侵占的楼边空地也种上了花草。保洁人员来回巡查,小广场上孩童在嬉戏玩耍,小区一派恬适、祥和、幸福景象……

  “任何一项工作,如果95%的受益群众不发声,5%不当得利者的声音就会混淆视听、扰乱视线。”陈静告诉记者。

  在公共空间治理实践中,为了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声,邳州市开展了“听群众说、向群众讲、带群众干、让群众享”的群众路线实践。“说”的是民情民意,“讲”的是政策法规,“干”便要带头做表率,“享”才是最终目的。换句话说,没有“享”,“说”了白说,“讲”了白讲,“干”了白干,百姓不会买账。群众发声不只是为了被听见、被尊重、被回应,更希望能有一份沉甸甸的获得感、满满的幸福感、感受得到的安全感。邳州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创造性地融入社会治理当中,不断引导群众树立公共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逐渐被带动起来。

  2016年 9月,邳州市整合“书记市长信箱”“政风热线”“12345政府服务热线”“书记市长网上直通车”信息平台,设立“民声通”平台,采取“统一接收、按责转办、全程督办、严肃问责”的闭环办理机制,建立了严格的督办程序和办理时限。

  “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领域的平台整合成一个平台,系统打捞民意,整建制地回应民意,让沉默的大多数发声。”陈静在系统论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对统计数字的应用也颇有心得,他告诉记者,在回应民意的过程中,邳州注意梳理民意的百分比,找出中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优先予以解决。

  “民声通”开通后,到2017年5月底截止,平台累计受理各类诉求 30602件,回复率达97.9%,办结率为84.5%。工作人员在梳理中发现,所有投诉中涉及城乡公共空间的多达 3000多件。在随后的一项民意调查中,95%以上的群众投票支持公共空间治理。这一组数据更坚定了邳州公共空间治理的决心。

  群众是公共空间治理的直接受益者,理当成为治理的主力军。市委决策后,为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植根群众、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邳州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出台《关于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的意见》,引导全市 2200多名四级人大代表在公共空间治理中发挥好监督作用,当好信息员、宣传员、战斗员、监督员。

  2016年 12月 25日,邳州市邳城镇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治理公共空间修复城河生态环境”“城北地质灾害防治”祁家苗木市场建设”三件重大事项作为 2017年度民生实事重点工程。“公共空间治理”这一重大事项得到93名镇人大代表的一致拥护,全票通过。

  “治理公共空间修复城河生态环境”这一重点工程源自刘兆祥、曹鹏等人大代表关于“治理公共空间侵占行为,修复城河生态环境”的建议。会前,刘兆祥、杨祥艳和曹鹏等代表一起深入河口村走访调研,了解城河集体滩地被侵占的具体情况。城河在邳城镇境内形成了 800多亩河床滩地,本属集体所有,却成了一些人眼里的“肥肉”,长期以来,城河的堤、坡、滩地被当地一些村民私自“瓜分”,村民或栽种杨树和庄稼,或违章修建房屋,或做祖坟,他们中有的还是镇村干部的亲戚或亲属。集体公共空间长期被挤占、侵占、霸占,引发诸多矛盾纠纷,越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村民意见很大。

  会后,邳城镇人大成立了以部分市、镇人大代表为成员的监督小组,对城河河口段公共空间治理进行全程监督,包括地面清障、土方平整、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人大代表进家入户,宣传动员占地村民顾大局识大体,主动清理退出侵占的公共空间。数月后,河口村 200多户群众没要一分补偿,没说一句怨言,主动砍伐小老树 1.2万棵,清理庄稼幼苗 300多亩,拆除房屋、猪圈、厕所等违章搭建3100多平方米,搬迁坟墓 12座,释放出河堤、河坡、滩面土地 750多亩,可养殖水面 300亩。

  “以前河口村是经济薄弱村,村里没有多少收入。自从发包这块土地之后,村里当年便有了 26.5万元的集体收入。”河口村党支部书记石启成说。

  盛夏七月,夕阳西下,傍晚的城河波光粼粼,像一根银弦镶嵌在邳城这座古老的小镇上,蜿蜒流过。放眼望去,千亩河滩仿佛一块巨大的地毯,多彩的紫薇林、金黄的银杏树、艳丽的金针菜在微风中高低起伏,绚烂缤纷,很是壮观。

  在依法推动公共空间治理过程中,邳州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了“随手拍、随地发、随时转、随机督”模式。随手拍,即人大代表通过手机随手拍摄反映问题的照片;随地发,即随地将拍摄的照片发到人大互动交流平台的“四随”监督板块;随时转,即人大常委会将人大代表发来的问题随时转到市政府“民声通”平台,由市政府交给相关部门办理;随机督,即问题交办后,市人大常委会随机督查建议办理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四随”监督的上线运营,方便了代表随时随地履职尽责。

  运河街道文明巷成立公共空间义务巡视队,戴庄镇 10余名老党员自愿担任公共空间义务劝导员,他们佩戴红袖章,上门劝导,效果远比领导大会小会强调好得多。自己的事自己管,公家的事大家管,通过公共空间治理,邳州群众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被激活,官与民、民与民之间的关系明显改善。治理以来,邳州与公共空间相关的社会矛盾下降 78.7%,信访总量下降26.3%,一大批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邻里和睦,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公共空间治理还实现了“两个转变”:从“我治理”转变为“我们治理”,公共收益从少数人“我独享”转变为大家的“我们共享”。

  让“有限空间”释放“无限可能”

  刚进入邳州,记者便看到路旁的围墙上赫然写着“养成新习惯,塑造新民风,共建共享新邳州”的标语。那么,邳州人的新习惯是什么?新民风又是什么样的?

  走进高新区四王村,答案呼之欲出。

  四王村房屋错落,村道整洁,门前院后蔬菜新鲜欲滴,瓜果浑圆饱满,乍看仿佛一座花园,一派诗意田园景象。四王村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文明村、第四届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其之所以能获此殊荣,正是得益于邳州实施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2017年下半年,四王村开始进行公共空间治理,清理被侵占的土地和宅基地外的空间,整治村里的废弃池塘,修建村民广场。“现在老百姓感受到变化最大的就是社会风气。公私财产分明,干群矛盾少,邻里纠纷少,村子越来越漂亮,老百姓对公共空间治理政策自然就支持,参与治理的主体意识也就很强。好处人人看得见,‘共建共享’就成了习惯,毕竟是大家共同的家园嘛。”随行的邳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对记者说。

  民风好,习惯好,精神状态好,四王村百姓的直观改变,便是邳州市实施公共空间治理产生的“溢出效应”的直接体现。

  统计数据表明,在近三年里,邳州全市共梳理出乡村集体资源 18万亩、房屋资产 46.5万平方米,集体资源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成交 10.6亿元,50个经济薄弱村实现村均集体增收 20万元以上,一举脱贫。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归根结底就是一笔笔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用得到的民生账,由乡村公共空间而乡村社会,叠加效应”不断延伸和渗透,与乡村各方面工作都几乎做到了无缝对接,包括与基础组织建设对接、与村庄环境整治对接、与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对接、与农田水利建设对接、与道路整治对接、与“263”专项行动对接、与精准扶贫对接、与社会综合治理对接、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对接等。由点及面,由面及里,伴随邳州乡村公共空间整治的红利不断向外释放,美丽乡村不再是梦想。

  18万亩土地、46.5万平方米房屋、10.6亿元产权交易、50个村脱贫致富……这组数据似乎比民风好、习惯好、精神状态好带来的冲击更令人震撼,但这也仅是邳州县域治理的“冰山一角”。公共空间治理伊始,邳州的着眼点便在“森林”而非“树木”,公共空间治理仅是起笔之处,他们要做的,是一篇融生态和谐、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于一体的“大文章”,而在书写这篇“大文章”之初,五本大账”便成竹在胸:算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账”、算清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的“经济账”、算透重塑文明乡风民风的“文化账”、算好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的“社会账”、算通改善城乡生态系统的“生态账”。这“五本大账”算好、算明白了,安居乐业”四个字便落地生根了。

  “现在邳州开展的公共空间治理就是‘火线’,我们直接去基层一线和群众面对面。”对于公共空间治理,邳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胡汉军如此阐明人大的站位。为此,邳州市人大常委会充分行使监督职权,落实上下联动监督机制,实施市人大常委会跟踪督查、镇街人大每周巡查,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全程跟踪督查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进展情况。与此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在巩固完善 76个“人大代表之家”的基础上,还指导各镇人大、各街道人大工委立足实际,将“代表之家”建在产业链上、建在棚改拆迁一线,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中找准人大工作的新定位,释放新动能。为加快电商产业发展,铁富镇人大在镇电商创业园设立了“人大代表工作站”。为了把“人大代表工作站”建成“联系选民的服务点、技能孵化的集中点、大众创业的示范点、宣传引领的展示点”,人大代表组织广大选民外出参观考察,开展技术培训和引导服务,促进了电商创业园快速壮大。目前,电商创业园已发展电商 1500余户,入驻园区电商 107家,实现网上交易 3亿余元,成为徐州电子商务示范基地。车辐山镇人大将“人大代表服务站”建在设施农业产业链上,人大代表帮助种植户协调解决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问题,提供业务技能培训、产品营销指导等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公共空间治理让邳州各项事业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公共空间治理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过去,邳州的产业结构被戏称为“一棵树、一头蒜、一块板”,即传统的银杏、大蒜、板材等产业,管理粗放,效益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邳州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放大 30万亩连片银杏林海优势,把“一棵树”打造成“一棵树的风景”;放大全国优质人造板生产、交易和出口基地的优势,把“一块板”加工成“一块板的家居”;放大国家级大蒜研发中心和大蒜出口基地、60万亩优质白蒜基地的优势,把“一头蒜”转型成“一头蒜的保健”,实现了一二三产贯通发展,推动绿色产业持续升级,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近几年,邳州又引进“一朵花”,成功打造出“一棵树的风景”“一块板的家居”一头蒜的保健”“一朵花的美丽”等标识特色,逐步完成绿色替代。

  2018年 3月 26日,比利时德鲁仕植物有限公司 CEO雅克鲁斯一行到邳考察,在八路镇规划建设了占地 2万亩的花卉产业园,并配套建设了 4000平方米的花卉体验中心、2500平方米的花卉园艺展览馆、1000平方米的电商服务中心和1000平方米的园区服务中心。目前,园区拥有花卉种植合作社 18家,花卉种植有限公司 6家,花卉从业人员 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 2万元以上,“美丽经济”在邳州绽放。

  受益于公共空间治理营造的营商环境和人文氛围,邳州以发展替代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正大刀阔斧推进,高端的半导体正迅速崛起,智慧的机器人正蓄势待发,循环的产业链正不断壮大,生态的木制品正创新转型,绿色产业持续升级,新兴产业出现爆发性增长。目前,邳州已积聚起一大批半导体材料和设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机器人等产业集群,在苏北形成了独特的新兴产业高地和高端人才聚拢高地,打造了上下衔接、环环相扣的高端产业链条。以邳州开发区半导体材料和设备产业为例,围绕晶圆 -光刻 -刻蚀 -离子注入 -退火 -薄膜 -电镀 -平整化 -清洗 -检测 -封装 -芯片等生产工艺环节,园区在招商时便注重延链、补链、强链,落后产能和不相关产业一概拒绝入园。江苏鲁汶仪器公司生产的薄膜纳米孔径分析仪、镀膜机,江苏影速公司生产的光刻机,供给江苏华兴激光公司生产磷化铟基芯片外延片。江苏实为半导体公司生产的 MOCVD专用核心零部件耗材——加热模组,供给江苏华兴激光公司等所有使用 MOCVD设备的企业,替代国外进口。江苏上达公司生产的柔性线路版,供给江苏众星公司用于生产显示模组。江苏科沛达公司生产的半导体清洗设备,供给相邻的江苏利泷半导体公司生产蓝宝石晶圆……由“捡到篮里的都是菜”到“精挑细选”,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新,更是一种道路自信。

  过去,邳州的企业很难招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共空间治理后邳州宜居宜业的氛围日渐浓厚,博士、院士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纷至沓来,千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和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也落户邳州创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伯特·费尔在邳州设立了苏北首家“诺贝尔奖得主工作室”。费尔来到绿树成荫的邳州后很是感慨,这里环境很好,感觉很亲切,就像自己在法国的故乡。

  记者问胡汉军,邳州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胡汉军毫不迟疑地说:“治理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并非目的。最好的治理,就是让人把规矩当成习惯。”

  “治大国如烹小鲜”,所谓好的治理,就是让人民养成好的习惯,而在好的习惯背后,便是良性的社会循环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人,包括自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也包括公平、正义。很显然,“邳州实践”虽从公共空间治理入手,却在破解社会方方面面的疑难,它是县域治理可资借鉴的样板,也是解剖当代中国县域社会发展的样本。一子落、全盘活”,朝气蓬勃的邳州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故事,是人与人的故事,还是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故事,邳州只不过是带路者,它的故事正在徐州大地次第上演。今年 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铁根以徐州的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成效为例,领衔提出《关于在全国推行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建议》。相信随着这一建议的落地,“邳州实践”必将被赋予更多更深的时代内涵。

  “满城尽带黄金甲”,邳州便是这样一幅画。

  “幸福像花儿一样”,邳州便是这样一首歌。

  邳州先后荣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最美中国目的地城市”等称号,跃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37位、全国工业百强县 30位、全国城市品牌百强县 70位。这些荣誉像银杏、像水杉一样在邳州大地上迤逦排开,美丽动人,但最让人心动的,还是邳州市花园路上那座构思巧妙的建筑。那座建筑名叫“民生服务中心”,创意源自“人民之印”,寓意权利来自于人民,要还政于人民、造福于人民。建筑造型延续“印”的构思,以方正的形态展现在城市当中,给人以厚重严谨的印象。建筑前面是一座广场,建筑与广场构成一个敞开体系,意味着对话。建筑平面布局为“凹”字型,主体空间虚实结合,四到八层后退,形成一个空中院落。建筑外墙为灰色,楚韵汉风”的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墙体转角处、玻璃分割线和入口处展现得淋漓尽致。无疑,这枚“人民之印”演绎的不仅是大汉风度,更承继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本思想。还“印”于民,邳州以此破解新时代执政答卷,让“近者悦,远者来”,为政如斯,何愁百姓不安居乐业?

相关链接